天辰注册登录地址_中自科技发布上市以来首份年报 柴油车、汽油车等领域业绩大增,

近日,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自科技”)发布了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2021年,中自科技营业收入达9.62亿元,净利润为1040.92万元,研发投入达9,522.53万元,同比增长23.29%;研发投入费用占营收比例达9.9%,同比增长6.9%。

优化营收结构

根据财报信息,中自科技天然气车产品销售收入达4.15亿元,占据营收大头。不过面对国内天然气重卡销量大幅下滑的窘境,中自科技通过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公司科技研发实力,稳固天然气重卡业务的同时,推动柴油车、汽油车等领域产品业绩大幅提高,使其营收结构及业务结构得到全方位优化。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中自科技柴油车产品销售收入达2.19亿元,同比增长44.60%;汽油车产品销售收入达1.52亿元,同比增长15.98%;摩托车产品销售收入为1.04亿元,同比增长26.71%。

在天然气产品线方面,中自科技取得的国六天然气发动机的环保信息公开数量居行业首位,产品性能全行业领先。在柴油机产品线方面,道路国六方面中自科技已与云内、玉柴等企业的主流发动机型环保信息公开,并形成批量供货。非道路国四方面中自科技已与国内主流发动机厂进行匹配标定,能够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在汽油车产品线方面,中自科技也已形成批量供货。

除中自科技自身结构的不断优化外,从行业而言,整个尾气催化剂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根据《尾气后处理市场空间大幅扩容,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报告显示,全面执行国六排放标准后,我国机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单价平均增幅预计达105.72%,尾气处理催化剂市场空间将达937.80亿元,较原有国五排放标准下的市场规模大幅增长156%,行业市场规模大幅增加。再加上重型天然气车、摩托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移动污染源市场,中自科技所处尾气处理行业可预见的市场空间仍将在千亿元以上,其各类型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在下游的应用空间及市场规模也将更加广阔,为中自科技提供的业绩发展增量空间也随之水涨船高。

此外,根据中自科技此前发布的公告,中自科技控股子公司成都中自光明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自光明”)收到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长安”)通过专用系统发来的通知,中自光明通过竞标成功获得重庆长安部分车型的催化剂产品定点通知函,包括C385-EVE、P201MCA1 汽油项目、MDS201-ICA1、F202MCA车型1.5T国六RDE等重点项目。其中包含有C385混动系统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以来,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车型销量也正处于产品销售强势周期。2022年一季度,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达40万辆,环比上升40%。在此情况下,作为重庆长安多个重点车型项目催化剂产品的独家定点供应商,中自科技产品供应量预计也将随之水涨船高,业绩将获得大幅提振。

布局新能源

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已成为行业共识。基于此,中自科技也在加紧布局。

据了解,中自科技已超前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还包括膜电极、电解水催化剂,以及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系列新能源产品,特别是要利用其承担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产业化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契机,做实做强新能源产业。

根据公开资料,中自科技已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铂碳催化剂。同时,为紧抓环保催化剂行业快速发展机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中自科技现已建立了多个自主研发机构,包括研发部、应用技术部、系统集成部和氢能源研发中心等。其中,氢能源研发中心下设催化膜电极开发室(CCM室)、燃料电池集成开发室(FCS室)和燃料电池评价系统开发室(PES室)。

此外,在氢燃料电池产业受到国家和全国多个省市的政策支持之际,中自科技也将紧跟国家政策,利用自身环保催化剂领域的深厚技术储备持续推进研发氢能源燃料电池催化剂,加快智能制造升级。

在固态电池方面,中自科技也迅速把握行业市场发展走向,积极布局相关领域,随着后续中自科技对于固态电池技术的持续研发与创新,其也必将成为我国国内首先掌握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之一。

据了解,近日,中自科技对外披露称,拟采用3000万元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中自科技湖州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该子公司也将依托湖州市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利用中自科技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及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经验,通过与国内高校研发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开发。

关键词: 中自科技 天然气车产品销售 科技研发实力 产品业绩